聚焦“新质生产力”,理解2024的中国经济
来源:中融管理培训   发布时间:2024-03-27 11:33   浏览次数:88

为了帮你更深入地学习全国两会精神,我们特地邀请到了中共中央党校的郭强教授,为咱们领学今年的全国两会精神。郭强教授是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接下来我将为你转述,来自郭强教授的领学内容。

郭强教授先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讲起。这是我们理解今年经济趋势的关键基础。在新闻发布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黄守宏在答记者问时,用了一个词形容咱们国家去年的经济,叫“大病初愈”。郭强教授说,这其实解答了一个问题,就是去年咱们的经济宏观数据不错,放在全世界都比较亮眼,但为什么很多人的体感还是有点凉?这是因为,咱们经历了疫情的3年考验,就像一个人得了一场病一样。2023年是大病初愈,整体上或许还有点虚。因此去年的经济政策,叫“固本培元”。到了2024年,还得继续固本培元,但跟2023年的固本培元不一样。2023年是大病初愈,而2024年是要痊愈,要恢复到更加健康、更加有力的状态。让每一个个体和大部分市场主体感受到的温度,能跟宏观数字对得上。

郭强教授说,我们要以此为基础来理解2024年的全国两会精神。

关于今年全国两会,大家最关心的一个词,是新质生产力。郭强教授说,这个词非常重要,是个大亮点。但是,新质生产力,需要放在一个大逻辑中来理解。这个中心逻辑中,最关键的一句话叫“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

郭强教授说,政治在我们的语境中有两个意思,不完全一样。一个是指政治建设,跟经济建设并列,这是狭义的政治。政治还有另一个意思,就是大局、全局的意思。这里的最大的政治,并不是新概念,改革开放初期,咱们国家就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最大的政治。今天我们重新使用这个提法,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这跟以前的提法是对应的。意思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就是中心任务。郭强教授说,这个讲法的功能,就是让干部能够进一步理解什么是中心任务。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了五个必须。分别是,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最广大人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郭强教授说,在这组论述中,最兜底、最重要的,就是必须把中国的现代化作为新时代最大的政治。这是目标,那么,怎么落地呢?毕竟,现代化建设包括方方面面。哪个是中心工作呢?是聚焦经济建设。郭强教授说,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用一个当代术语表示,就是,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

而最大的政治、中心工作、硬道理,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用过的词。从去年年底到今年两会,我们恢复了一些改革开放初期的语言习惯。郭强教授说,他从中体会到,党中央、国务院,就是想恢复改革开放初期朝气勃勃的状态。

那么,回到高质量发展,应该怎样实现呢?是要坚持改革开放,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2024年一个重中之重的工作,就是要谋划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通过一整套重大举措,掀起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高潮。

好,前面说的是总体逻辑。那么,这个逻辑落地为具体的政策和工作,和过去有什么不一样呢?郭强教授说,今年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提法。

第一个是,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也就是,过去很多政策出发点都是对的,但是有的或许没有考虑到时间、环境、氛围,假如政策出台时机不对,就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这就叫收缩性政策。一般来说,假如经济过热,收缩性政策能对冲过热,这是好的。但假如经济本身偏冷,就需要避免收缩性政策。中央有关部门首先会对宏观经济政策把一道关,让各级地方工作都趋向一致,向同一个目标发力。这个目标就是,要经济回暖,而且要热一点,要快一点,要高质量一点。

第二个提法是,要把非经济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也就是,经济之外的其他政策,也要纳入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评估。

接下来,我们再看今年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总基调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在这个总基调之后,还有三个统筹。分别是,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郭强教授说,这三个统筹是有新意的。新在哪里?新在顺序。

第一句,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23年以前的说法,主线一般都聚焦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但今年,把扩大内需放在前面。因此这体现出,现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内需不足。内需不足的原因包括,预期不稳、活力不足。

第二句,统筹新型城镇化和全面乡村振兴。在这个提法中,新型城镇化摆在重要位置上。这是因为,未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城,乡村人口相对减少。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这是涉及几亿人的问题。只有把城镇化做好,乡村全面振兴才有出路。乡村全面振兴需要资源,假如光从乡村拿资源,这是不够的,需要城镇来支持,而前提就是必须把城镇化做好。

第三句,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安全是底线,而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没有发展,本质上就没有安全。因此,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就是不能变成用安全来影响发展,而是要用安全来保障发展。

咱们再看看今年的经济指标。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郭强教授说,这个目标不高也不低,也是统筹需要。同时,还有些指标要注意理解。比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3%。郭强教授说,过去我们担心超过3%,是担心物价过快上涨,担心通货膨胀。但是,假如经济偏冷,同时物价出现负增长,企业挣不到钱,员工不挣钱,没钱消费,就可能会进入萎缩型经济。理解这个逻辑,就容易明白,这个指示是需要往上抬一抬的。

接下来,咱们再看看今年全国两会中提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其中一个关键叫,聚焦新质生产力抓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其中有两个主要方向,一个是数字化,其中也包括数智化,还有一个是绿色化。基于主要方向,有几个关键抓手。

第一个是,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怎么升级?其中一个重点是大规模设备更新。大规模,是指万亿级的规模。像技术落后的,能耗太多的,产生较多污染的,使用寿命快过了的,已经产生安全隐患的,都要更新。大规模更新就会产生大量的需求,也会产生大量的机会。抓住这个机会,市场也会有比较大的发展。除了设备,还有大规模消费品以旧换新,包括汽车、家电、手机、电脑等。

第二个是,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比如“人工智能+”,也就是越来越多的产业和产品用到人工智能。假如本地没有直接的人工智能产业,本地的其他产业也可以做人工智能升级。再比如,低空经济、深海经济,都是重要产业。同时,各个地方政府也要选准选好,避免跟别人同质化。要利用好自己的比较优势。

同时,关于地方经济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抓手是,加快市民化扩内需。市民化是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根据全国两会之前的新统计数据,现在国内农民工将近3亿人,其中有接近2亿都是外出农民工。假如把这2亿农民工折算成家庭,大概会有1亿家庭。他们进城会产生很多需求。对城市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会。

那么,怎么才能把人气聚过来?方式包括,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让有意愿进城的农民工在城镇落户,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等。

好,前面讲的是关于机会与政策。那么,动力从哪来?要靠全面深化改革。其中重中之重,是让民营经济有活力,有信心。我们经常听到,“两个毫不动摇”。也就是,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从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的全国两会,我们越来越多地把这个词改成了,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郭强教授说,这个意思是不一样的。强调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说明有些地区,有些部门还没有彻底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郭强教授说,今年强调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这个落实是要落实为法律、落实为制度、落实为政策、落实为舆论、落实为干部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的行动。不仅对国内的民营企业,对外资也要采取积极态度,加大吸引外资力度,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郭强教授说,这是个强有力的改革开放信号。

最后,郭强教授说,今年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是一句话,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稳中求进是基调,后面又加了以进促稳,也就是,以稳求稳是稳不住的,要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是指不管是新质生产力还是其他,一定要先培养起新的来,然后旧的逐渐过渡。这是总结近些年的经验,提出的非常理性、非常科学的治理思路。

好,以上是郭强教授带我们学习2024年全国两会精神的内容。郭强教授还说,这些是他抓取的几个跟地方经济发展有关的点,并没有非常全面地介绍全国两会精神,算是与大家一起做了一次学习。